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一、概述
面瘫是针灸科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俗称“吊线风”、“口角歪斜”。祖国医学认为属于面瘫的范畴,病因是由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运行失常、气血不和、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面瘫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二、诊断
1.中医诊断要点: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下垂,不能蹙眉、皱眉、露齿、鼓腮和吹口哨,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3)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证候诊断: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2.类病鉴别
中风病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以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甚至忽然昏仆为主要临床表现。
3.西医诊断要点: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五版《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⑴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⑵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⑶脑CT、MRI检查正常
临床分期标准
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5天;
中期(恢复期):16天至6个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之前期);
后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或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期。
分型标准
病位、病损程度分型:根据面瘫的程度及面瘫同时伴发的其他症状的不同,将面瘫分为单纯型面瘫和复杂型面瘫以及完全型面瘫和不完全型面瘫。
单纯型:单纯面部表情肌萎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裂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鼓腮、不能闭嘴,闭嘴则口角歪向对侧。
复杂型:
⑴ 具备单纯型表现:单纯面部表情肌痿软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举眉不能;眼裂增大及不能闭眼,闭眼则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沟变浅;唇峰偏向对侧,口角下垂,甚则流涎;不能露齿、不能鼓腮、不能闭嘴,闭嘴则口角歪向对侧。同时具备以下⑵和⑶或⑶的一些症状和体征:
⑵ 患侧头胀,耳后、乳突部疼痛,耳鸣、重听,舌不辨五味,流泪,甚则耳道、耳甲、面部疱疹。
⑶ 后期可能出现连带运动,即闭眼则口角歪向瘫痪侧,张口或闭口则同时出现闭眼;瘫痪侧流泪;进食时出现患侧流泪和面部流汗;面肌出现萎缩;眼睑、面颊、口角肌肉震颤、跳动或抽搐等症状。
完全型面瘫:病侧面肌全部瘫痪。
不完全型面瘫:病侧部分面肌瘫痪或面肌瘫痪不完全。
临床可分出四种类型:
⑴ 单纯型完全性面瘫
⑵ 单纯型不完全性面瘫
⑶ 复杂型完全性面瘫
⑷ 复杂型不完全性面瘫
4.鉴别诊断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2)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3)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4)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5)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
(一)辩证论治
早期(急性期)
治则: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取穴及刺法
ⅰ急性期:循经取穴,四肢和头部外周穴位。
第一周:采用循经取穴针刺取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
ⅱ亚急期:循经取穴、头部及面部外周取穴。
第二周: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头、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
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风寒者加风池、列缺;风热者加曲池、尺泽;气虚者加足三里;血瘀者加膈俞;血虚者加血海;热毒者加至阳。
第一周后风寒性病性可以采用艾灸,具体方法见灸法;第二周后如果瘫痪面积松弛,萎弱,可以使用电针,具体方法见电针。
②中期(恢复期):
治则: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取穴及刺法: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
面瘫局部取穴针法。三线是指: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选用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min,间隔留针8min,重复3次,共针刺30min出针,每日1次,每周针灸3-5次,15天为1疗程,间隔2--3天进行第2疗程。治疗4个疗程。
③后期(发病6个月以上):
治则: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熄风止痉。
取穴及刺法: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穴位,具体方法见中期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血海、太溪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选穴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相应的穴位,主要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穴。
面瘫侧肌肉出现倒错现象或出现局部出现跳动,除采用缪刺法针刺。尚需艾灸治疗。
电针:
适应症:面瘫中期、后期面肌萎软瘫痪、肌痿无力的治疗,若出现面肌痉挛、倒错等现象不适于用电针治疗。
面部穴位可以实行电针治疗。每次4-6个穴位,一般以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接电极进行电针治疗,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采用电针时,针刺后直接接电针而不用手法,电针针刺时间30分钟。
拔罐:
适应症:面瘫风寒型,中期及后期治疗。
闪罐治疗:
处方:阳白(患)、下关(患)、巨蹘(患)、地仓(患)、颊车(患侧)。
操作:选用2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和3号透明玻璃火罐3个,用24cm止血直钳把棉球夹紧,浸润95%医用酒精后点燃,采用闪火法,于患侧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穴等面颊部处,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拔上马上取下,再拔上,再取下,如此不断反复,每次闪罐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风寒者加风门、秉风拔罐治疗;风热者,加风门、大椎刺络拔罐治疗;热毒炽盛者,加针泻丰隆、内庭;曲池,大椎、肺俞刺络拔罐治疗。
6.疗程
针灸治疗6次/周,14天为1疗程,间隔1-2天进行第2疗程。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蒿本、桂枝、甘草等。
2.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3.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梅花针等疗法。病久不愈可用透刺法,及内颊车针刺治疗。
穴位埋线:
适应症:顽固性面瘫,每周在面部埋线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
(二)西医治疗原则
1.急性期应采用抗病毒、减轻面神经水肿治疗。
2.恢复期以营养面神经为原则。
四、注意事项
1、生活中注意休息、面部保暖、外出检查时应戴口罩、太阳镜。
2、忌当风而眠,睡眠时应涂眼膏、防止角膜炎,洗漱忌用凉水。
3、饮食清淡易消化软食,忌辛辣刺激、肥甘、油腻,戒烟酒。
4、注意多闭目休息,防止眼疲劳。
5、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